构筑公众参与的科普创新生态
近期,“貉口普查”项目正在筹备2025年的志愿者领队招募和培训工作。作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典型案例,“貉口普查”项目以“公民科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对上海出现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开展了同步调查。自2022年启动以来,项目已持续3年,科研效率与科普效益颇为显著。2024年,该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十佳公民参与案例;2025年,该项目获得科普专项资助。
近年来,公众参与科学成为促进科技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形态。
公众参与科学呈现出多项显著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高效推动科学研究。就“貉口普查”项目而言,跨行业志愿者在科研团队的专业指导下参与调查,仅用2个晚上就完成了传统科研团队两个半月工作量的数据采集,有效消除了由于调查周期长而出现的生物群体迁入迁出、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等带来的时空误差。二是通过搭建多方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多元协商共治,增强了公众的科学决策话语权。三是形成“政策优化—公众教育—行为改变”的良性循环,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科学实践促进知识内化。
公众参与科学对公众端和科研端均产生积极影响。公众通过沉浸式参与科研,打破了自身对科学的认知壁垒,科学由此变得更加有趣。科研端则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形成了需求响应机制,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公众的认知盲点与兴趣点,有利于构建需求导向的科普供给体系。
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科普的新形态,公众参与科学已获广泛认可,并在欧美科学界发展较为成熟。相比之下,这种形式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在天文学、心理认知等领域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为此,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普法为契机,围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目标,应推动更多公众参与科学项目,并让大众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探索开发科研众包数字平台,由科研团队引导公众参与或根据公众需求策划科研选题。同时,应倡导建立政府支持、基金会或企业赞助等多方投入的保障体系。通过降低科研参与门槛、提升公众的科研参与度,最终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科学价值多向转化的开放式科研科普生态,彰显科普工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原标题:构筑公众参与的科普创新生态
热门推荐
最近更新
- 构筑公众参与的科普创新生态
- “玲龙一号”全球首堆首台主泵完成吊装
-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 《2025年数字社会发展工作要点》印发
- 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 促进自动驾驶行稳致远
- 机器人马拉松:人类的想象力在奔跑
- 第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开幕
- 厦门佛事用品春季展启幕 5大核心板块助力
- 一季度举牌12次,险资偏爱哪些行业?
- 农业农村部:“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
- 启东客车技术整备所启用 在全国具备多种车
-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实现大跨越
- 4月18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
- 海口国家高新区今年第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 一季度中国办理存量商品房转移登记同比增34
- 海内外客商“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城以开放
- 2025年一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 业界专家:AI时代塑造人类休闲走向
- 今年“五一”小长假广铁集团预计发送旅客19
- 国家医保局:按病种付费基本实现全覆盖
- 雄安“碳”秘:绿色基建蕴含科技密码
- “空—天—地”一体服务激活发展“新”动力
- 一季度良好开局 折射中国经济强大韧性
- 一家外贸企业应对风险的信心从何而来?在消
- 开局企稳、坚定信心,这份国民经济成绩单来
- 假私募、假券商、假股神、假APP,多地证监
- 中国科技企业谈应对关税波动:失之东隅,收
- 凯德投资申报中国首单外资消费类公募REIT
- 中国整治“神医”“神药”等广告乱象
- 三大视角观察中马新“黄金50年”合作亮点
酷图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