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军: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管理中的最大问题,实际上是管不住货币

发布时间:2017-11-23 19:55:53
编辑:
来源:新浪财经
字体:

新浪财经讯 “2017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1月22日在北京举行。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论坛并发表精彩演讲。

最大问题,实际上是管不住货币。

于学军表示,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管理中的这是中国所有金融问题的重要根源。

以下为发言全文:

于学军:谢谢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很高兴参加此次新浪金麒麟论坛。今年正好迎来金麒麟论坛10周年,很难得,也很宝贵。我作为一个参与者,近三年参加了不少新浪的论坛。在此,向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思想改变中国”,其中金融分论坛是讲“金融业改革再上新征程”。因为"改革"这个题目很大,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思来想去就想了这样一个题目,叫做《金融业改革征程中的“货币软约束”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货币软约束”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过去在教科书里面和实务中,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提法。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货币软约束”。

大家知道,过去在教科书上我们经常讲的一个概念是"预算软约束",凡是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对这个词都耳熟能详。它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因为计划经济由政府主导、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由政府来计划、安排。所以,企业不能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自然不能自负盈亏。企业亏损以后怎么办?就由财政进行补贴。所以,在旧有的计划体制下,整个财政预算是软约束状态,并致使社会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我这里讲的“货币软约束”,是指一个国家在货币发行上的约束力不强,经常容易出现货币多发或滥发的现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讲一个"倒逼机制"的事例。“倒逼机制”这个提法在上世纪80、90年代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个很常见、很流行的说法。那个时候我国的金融体系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当时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无到有,处于初建时期,都很小,市场份额非常有限;而证券、基金、保险类机构更是微乎其微。当然,外资类金融机构更可以忽略不计。那时候的银行体系,经常会出现一种"贷差"现象,就是银行放的贷款比存款还要多。当然,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都是存款比贷款大,这叫"存差"。并且,这种现象不但是单家银行出现,在一些年份,甚至整个银行业体系都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整个银行业总体上贷款大于存款。

如果贷款大于存款,那么这些信贷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任何时候出现这种现象,一定是从中央银行来弥补,否则这些信贷资金确实没有来源。

在今天看起来,好像大家不可以理解,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后来在监管上有一个存贷比的要求,约束很严格。

那时的社会上就会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即各行各业都向商业银行贷款,或者商业银行给各行各业贷款,但商业银行自身并没有那么多信贷资金,只能进一步向中央银行借款。

大家知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可以创造货币。并且,在理论上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是无限度的,可以想放多少就放多少。但同时会产生问题:当货币发行过多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发行越多,通货膨胀越严重,甚至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现象。这是一个常识,大家也都应该有过一些切身的感受和经历,我就不多说了。所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分别于1982—1984年、1988—1989年、1992—1994年,曾经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我们的物价指数最高时曾达到24%—25%。在今天想来,都觉得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明白了"倒逼机制"当中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我提出来的“货币软约束”这样一个概念。实际上“货币软约束”就是新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当中"倒逼机制"的新形式。

为了大家更好理解,我再简单讲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当中始终纠缠一个问题,即地方政府性债务持续膨胀。现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到底有多大?真的没有谁,或者哪个部门能说得很清楚。因为事实上也没有谁真正的做过及时、系统的统计和监测,地方政府则对其自身的债务常常讳莫如深。但是地方政府性负债有两个阶段最为突出和集中,却是确定的,真实可信。

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2009到2012年,当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设立成风,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融资总额很快超过10万亿元大关。第二个是2015年之后,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重点建设基金"、棚户区改造、扶贫等刺激性政策的持续出台,全国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轮组建政府融资平台的高潮,并致使债务总额进一步巨额膨胀。而且,后一轮的债务规模更大,期限大幅拉长,结构也更复杂;又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层嵌套、相互交叉持有等。这种情况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必然带来严重挑战,反过来就会倒逼货币管理不断加大流动性投放,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第二个例子,即"僵尸企业"现象。这几年,"僵尸企业"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当中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当中又以国有企业首当其冲。出现这种现象,对单家企业来说表现为资金链断裂,即出现了流动性问题,表面上看是由于融资不足引起的。甚至我们把这种现象,经常与社会上讲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有混为一谈。

实际上,我们解剖一下这些"僵尸企业",你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每一户倒下的"僵尸企业",实际上负债非常严重,有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都有。它们往往资产规模很大,但销售额却很少,生产经营不善,效益自然很差,多数连年亏损,甚至根本上是资不抵债。

这是由于融资不足造成的吗?我认为恐怕恰恰相反:不是融资不足,而是过度融资、过度负债所累。所以我说:中国独特的所谓的"僵尸企业"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资金供应长期太过松驰,在这些企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源源不断地过度堆积使然。

当然,这个背后一定与中国现行经济管理制度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相关联。

与"僵尸企业"相连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几年热议的"债转股"。这些"僵尸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搞不下去了,就去"债转股",即将银行过去的贷款变成股权。

银行将债权变成股权,短期信贷变成了长期持有,企业的流动性问题暂时解决了,却把这个难题转嫁到银行头上,企业的流动性问题变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大家想想,这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达到一定规模时,一定会对银行形成倒逼机制;而在我国银行是不能倒闭的,于是银行反过来又会倒逼中央银行进行流动性投放。

//d1.sina.com.cn/201711/22/1478904.jpg

所以,我始终认为: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管理中的最大问题,讲了很多,但实际上是管不住货币。这是中国所有金融问题的重要根源。

我讲的这个意见,实际上三年前就写过,白纸黑字,有据可考。并且,我进一步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金融业长期稳健发展和防范风险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绕不过去的一道难题。限于时间,我们不能展开更广泛的讨论了。

最后,我还想说:既然今天我们讨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问题,那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我们的改革愿景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金融改革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理出三条,认为最重要,分别是:

第一,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货币管理体制。

第二,整个金融体系或者金融业要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并以此提高我国金融配置资源的公平与效率。

第三,金融监管的职责定位要更加准确、清晰,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有效性;分工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力,真正能够覆盖金融业面临的所有风险。

我今天讲的,主要正是针对第一条,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

以上仅是我的一些观察和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键词: 学军 长期以来 中国

   原标题:于学军: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管理中的最大问题,实际上是管不住货币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近更新
www.cqljszjc.cn 两江新区城市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两江新区城市网(www.cqljszj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7010346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