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欧经贸双向引力不减
据中国商务部消息,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近期访欧,接连与瑞典、挪威、匈牙利三国政府官员共同主持召开会议,商讨经贸合作议题。
一段时间以来,从欧洲政商界人士密集来华出席国际会议等活动,到中国商务部官员出访欧洲多国,中欧在经贸领域迎来密集互动。此间学者认为,双方释放出加强合作的信号,将为全球贸易注入稳定预期。
经贸合作一直以来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双方贸易额超73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对中新社表示,中欧经济具有互补性,中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欧洲则在高端制造、服务业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中欧同为绿色转型的坚定支持者,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多领域展现出合作潜力,为双方构建起重要合作基础。
中欧企业也持续看好对方市场。多位欧洲企业高管近期到访中国时表示,仍会深耕中国市场并致力于在华长期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不少中企的欧洲工厂也已陆续投产或扩建。
作为中企在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匈牙利方面在4月3日召开的中国—匈牙利经济联委会第21次会议上表示,中国投资为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欧双方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分析认为,于欧洲而言,中国对欧出口和投资加快了其绿色化和数字化双转型;于中国而言,欧洲是重要贸易投资合作伙伴,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亦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除了利好双方,中欧加强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更在于对抵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共同诉求。
当前,部分国家经贸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欧面对共同压力,此时加强合作有基础也有必要。
在4月1日召开的中国—瑞典经贸联委会第21次会议上,双方一致表示将坚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4月2日召开的中国—挪威经济合作联委会第21次会议上,挪方官员也提到,挪中在维护自由贸易和世贸组织规则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和一致立场。
刘英认为,同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者,中欧携手合作,将是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对冲力量,同时也将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稳定器”和“发动机”。
从此前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会谈时释放的信息看,双方一致认为应坚持中欧经贸关系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中欧双方长期合作的历程表明,坚持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双边贸易投资就会不断迎来发展新动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认为,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欧应有应对变化和挑战的勇气和智慧,积极打造更牢固、更全面、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原标题:(经济观察)中欧经贸双向引力不减
- (经济观察)中欧经贸双向引力不减
- 国际制药工程学会入驻上海浦东
- “义新欧”中欧班列塔什干集散中心启用
- 中国首次出口欧洲的高端屏蔽泵研制成功
- 滴滴:清明打车高峰每分钟突破11万单
- 清明假期国内出游总花费超575亿,全年消费
- 发往德国汉堡市 江西浮梁今年首批22吨春茶
- 19个GDP万亿城市工业增速超全国,力争一季
- 广西北部湾港首条滚装航线开通
- 北京支持医药产业32条政策升级 助力万亿级
- 美国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扭曲全球供
- “梦想”号今年首次满员 天津邮轮口岸迎客
- 清明假期长江重庆段迎客流高峰 三峡游、两
- 清明假期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7.9亿人次
- 西南首次应用大载重无人机参与特高压工程跨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第一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 上海清算所发展中银香港成为首家境外清算会
- 清明假期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 市场供应货
- 北京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 寻找预付式消费的双赢之路
- 亮眼数据盘点清明假期蓬勃活力 各地“春日
- 4月7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节前上
- 碳路中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传统
- 技术突破、场景创新重构竞争格局 一季度产
- 中国商务部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
- 中央汇金公司:已再次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
- 广西将发挥RCEP作用 提升与马来西亚贸易规模
- 金饰克价4天跌近50元
- 清明假期广东接待游客逾2110万人次 短途游
- 新消费催生“职业新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