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多个区县开展“稻渔共生”

发布时间:2017-10-25 20:40:57
编辑:
来源:
字体:
【摘要】 今年,我市“稻渔共生”总产值预计超过5.6亿元,总纯收入达2.8亿元。“稻渔共生”不仅鼓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还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了新动能。

 

  谢云灿正将捕捞的小龙虾分级。

  通讯员 黄舒 摄

  10月23日,大足区铁山镇建角村的千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内,养殖户谢云灿小心翼翼地将刚刚从田边虾沟里捕捞的小龙虾丢进虾盆,并不时把爬到盆外的小龙虾捉回盆里。今年,谢云灿的稻田养虾实现零农药、零施肥、零添加,每亩收获水稻450公斤、小龙虾170公斤,稻虾田的亩产值超过1万元。他欣喜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与往年单种水稻相比,每亩田新增纯收入4000多元!”

  多年来,水田种稻这种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市水田利用的主要模式。如今,我市有20多个区县的农民像谢云灿这样,大胆尝试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通过“稻渔共生”实现“一田双业、一水两用、一季多收”,令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我市“稻渔共生”总产值预计超过5.6亿元,总纯收入达2.8亿元。“稻渔共生”不仅鼓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还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了新动能。

  谢云灿的稻田养虾故事

  谢云灿本是大足的养鱼大王,每年养鱼收入达百万元,如今为何要折腾着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呢?他说:“我本就是个喜欢折腾的人,再说,搞农业不大胆创新,啷个适应社会发展?”

  “你看,这些小龙虾长得多好,每个快一两重了。最近一段时间,每公斤小龙虾售价在50元左右,供不应求。”谢云灿抓起一只小龙虾说,他的水稻一般4月中下旬种植、8月底收割,小龙虾可与水稻共生近5个月。水稻秋收前,他就要逐步把小龙虾捕捞上市,或者将小龙虾转移到田边虾沟里继续养殖。

  而同在一片稻田里,稻虾共生需做到两点:一是水稻种植前,基肥要一次性施足,避免再施化肥和农药。这样既能减少化肥、农药对小龙虾的影响,又能为水稻和小龙虾提供充足的肥料和丰富的生物饵料。二是需要对稻田进行开挖虾沟、虾凼等工程改造,沟凼面积不能超过稻田面积的10%,确保稻谷和水产品的合理共生。

  “其实,稻田养虾技术相对简单,关键要解决小龙虾吃什么的问题。“谢云灿介绍,小龙虾喜食的水草在大足并不多。因此,2014年底,他从湖北引进了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生植物,并逐步摸索出了这些水生植物的栽种技术。如今,不愁吃的小龙虾产量大增,较2016年的80公斤跃升到170公斤,亩产值达8000多元。

  如今,谢云灿的稻虾共生示范基地是重庆市连片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可视效果最好的稻虾共生示范基地。今年8月,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邀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来到这里,组织召开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现场会。今年,这里还迎来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人士前来参观学习、采购,谢云灿因此还卖出了10多万斤虾苗,获得300多万元收入。

  我市推广“稻渔共生”面积超14万亩

  “重庆市现有水田1000万亩,有近400余万亩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重庆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体系推广科科长翟旭亮介绍,近年来,我市着力研究推广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正在制定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如今,各区县大胆创新求发展,涌现出稻鱼、稻鳅、稻鳖、稻虾、稻蟹、稻蛙等一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以稻鳅种养为例,在武隆区凤来乡千亩稻鳅有机种养基地,每到水稻收割时节,水田里的水稻残叶、碎稻谷、田间小虫便成为泥鳅的“大餐”,而泥鳅的粪便又成了水稻生长的肥料,种养全过程绿色无污染。在今年的“鳅田稻”测产中,泥鳅亩产量为75公斤,亩收入近3000元,而基地打造的“鳅田米”也不落后,亩产量虽只有450公斤,但最高卖价却达到了每公斤40元。

  截至目前,我市在大足、潼南、武隆、云阳等20多个区县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渔共生”的总面积超过14万亩。同时,我市还建立了26个示范区,开展稻虾、稻蟹、稻鱼等多种模式的种养试验,示范面积达2万亩以上。

  “稻渔共生”一举三得

  “稻渔共生”能给山区农民带来哪些实惠呢?

  “可谓一举三得。”翟旭亮对重庆日报记者说,“稻渔共生”模式作为一种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在保证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同时,通过提升水稻、水产的品质来增加效益,实现了“粮渔多赢”的最佳效果。

  首先是经济效益可观。从该站2016年的测产结果显示,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亩均产稻谷450公斤以上,亩均产水产品70公斤以上,亩均产值4000元以上,亩均利润2000元以上。2017年,我市“稻渔共生“总产值预计超过5.6亿元,总纯收入达2.8亿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其次是生态效益明显。该模式由于采用生态综合种养的模式,养鱼肥水、种稻净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大量减少,生产的稻谷和水产品安全有保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一些企业在规模化经营和优质鱼米品牌产品打造上卓有成效,相继出现了鳅田米、蟹田米、虾田米、稻田蛙等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品牌。

  三是社会效益显著。我市已成功开发出2个有机稻商标、多个稻田水产品品牌,形成了10多个规模达500亩以上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其中,重庆市稻田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稻蛙种养为突破口,在巴南、潼南、大足发展近2000亩种养基地。该公司不仅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群众,还开发了卤青蛙、麻辣青蛙等一系列加工品,建成了3家消费终端体验店,基本构建了一个生产、加工和消费一体化发展产业链,综合生产效益十分显著。

  目前,我市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连续五年被列入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按照重庆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市将力争建设200亩以上稻渔种养基地至少50个,其中500亩以上稻渔种养基地至少20个。下一步,我市还将围绕“稻田工程化养鱼”“稻田综合种养”等新技术推广培训一大批种养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和专业户、乡村渔技员,建立跨区域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构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完整产业链条,促进重庆特色效益渔业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重庆 区县 多个

   原标题:重庆20多个区县开展“稻渔共生”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近更新
www.cqljszjc.cn 两江新区城市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两江新区城市网(www.cqljszj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7010346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