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发布时间:2017-11-06 15:48:51
编辑:
来源:大渝网
字体:

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概况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部, 东临嘉陵江,西抵缙云山,面积达396平方公里,辖26个街镇,常住人口120万。沙坪坝区因嘉陵江水冲蚀积沙成坝而得名,是享誉中外的科教文化名区,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山水之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于一炉。

科教资源密集,全区教育文化形态完善,是重庆市科教文卫中心。拥有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19所,南开中学、重庆一中、树人小学等中小学87所,科研院所65所。全区教育人口近30万人,科技教育工作者8万余人。

商贸服务繁荣,是重庆市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区,拥有东部三峡广场和西部西永商务中心区两大都市商圈。

区位优势突出,是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既是“渝沪”“渝深”的起点,更是“渝新欧”大通道的起点,并拥有重庆市最大的城市交通换乘枢纽。

旅游魅力彰显,已形成巴渝文化之旅、抗战遗址之旅、校园文化之旅、都市时尚之旅等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每年接待中外游客上千万人次。铮铮红岩魂,清清嘉陵江,巍巍歌乐山……从万达文旅城的落户,到歌乐山国际慢城的布局;从沙磁文化产业园的打造,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勃兴……一个个旅游目的地“大手笔”,在沙坪坝区落地花开。文化之旅沙坪坝,未来发展大有可观、大有可期、大有可为。

系列一:抗战遗址之旅篇

林园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8年11月,蒋介石抵渝。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的张治中,为确保蒋介石、宋美龄住所安全,选定山洞双河桥、万家大坝一带修建蒋宋郊外官邸。1939年11月官邸建成,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闻悉,从歌乐山云顶寺住所前往致贺,对园中景物赞不绝口。蒋介石便将此别墅赠予林森居住,林园故得名。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1943年林森因车祸辞世,蒋介石将林园收回扩建,兴建别墅3幢。将原林森居住楼和新建大楼合编为一、二、三、四号楼。一号楼为中正楼,二号楼为美龄楼,三号楼为马歇尔公馆,四号楼为林森公馆,林森逝世后蒋介石将此楼作为林森纪念堂。1944年,蒋介石携宋美龄迁入居住,这里也成为蒋介石夫妇战时首都时期在渝的主要居住地。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林园里还有一处重要的遗址——谈判桌。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蒋介石于当日晚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至林园,为其接风摆宴。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于小礼堂前林荫处与蒋介石不期而遇,两人便就近在一张石桌边对坐交谈。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坐落在此,林森墓便位于学校大操场后的一个小山岗上。2013年3月,林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沙坪坝区山洞甲1号

开放时间:暂只接受预约参观

门票信息:免费

重庆大学抗战遗址群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在沙坪坝沙北街重庆大学A区里,至今仍存留着许多抗战遗址,包括:寅初亭、工学院、理学院、文字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其中,寅初亭的亭身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其亭样式虽然普通,但是它见证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主战士在重大不畏强权的经历。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工学院建于1935年,整栋建筑古朴大方,用条石砌筑,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为重庆同时期建筑中所少见,为研究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及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地建筑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理学院建于1930—1933年,该建筑由沈懋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抗战时期,理学院楼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召开。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文字斋为中国式风格,坐北朝南,具有一定历史、建筑美学价值。

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又被称之为松林坡礼堂,是当年中央大学师生抗日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周恩来曾来此发表题为《第二期抗战形势》的抗战演讲,提振了众多大学师生、工人和群众的抗战信心。

如今,保存在重庆大学校园里的这些抗战遗址,仿佛至今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风云往事。

级别: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沙坪坝区沙北街重庆大学A区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信息:免费

南开中学抗战遗址群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繁华热闹的沙坪坝,也是重庆重要的抗战文化保存地。在著名的南开中学校园内,至今保存着众多抗战遗址,包括:津南村、图书馆、水塔、运动场。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其中,津南村是南开中学抗战遗址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学校南迁,由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南开中学正是其中之一。1935年11月,张伯苓先生赴四川考察。考察后,张先生决定在重庆兴办一所学校。1936年8月,学校建成取名南渝中学。“七·七事变”不久,南开中学被侵华日军炸毁,举校南迁。嗣后,抗日战争爆发,平津沦陷,天津南开中学部分师生入川继续学业,1938年12月南渝中学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为了纪念在天津本部的津南,特在重庆南开校园内仿北方四合院修建了小型的建筑群,当时作为教职员工的宿舍,称之津南村。抗战期间,张伯苓、翁文灏、马寅初、柳亚子、刘兴智等名流要人寓居于此,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化教育界的社交活动中心。国共重庆和平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也曾到津南村看望张伯苓。

级别: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沙坪坝区沙南街1号南开中学

开放时间:暂只接受预约参观

门票信息:免费

抗战名人旧居群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抗日战争时期,时事动荡,商政名流纷纷迁居重庆,并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众多旧居。其中,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群包含三处:重庆郭沫若旧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张治中旧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冯玉祥旧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重庆郭沫若旧居,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所在地。该旧居总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国民党政府撤销第三厅,另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抗战时期,郭沫若带领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旧居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就创作于此。在重庆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2013年,重庆郭沫若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重庆张治中旧居占地面积5333.3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这里也是当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在地。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同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驻重庆。其政治部留渝期间,一部分在渝中区两路口,一部分则设在巴县土主乡三圣宫办公。抗战期间,位于重庆市中心两路口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受到日机轰炸的威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于1939年迁驻三圣宫。时任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在此居住和办公,直至抗战胜利。该旧居主体建筑“三圣宫”原是清代庙宇,是全国少有的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观念的重要宗教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至今,张治中旧居中珍藏着一块匾额,上书“黎民怀医师”,落款“张治中”,这块匾额的背后记录是一份张治中与重庆人的珍贵情谊。2013年,重庆张治中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重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的一座住宅,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民主人士冯玉祥在重庆的居住地。该旧居原为当地乡绅张海南的住宅,当时被称为“张家大院”。1939年初,冯玉祥将军购买该院,并命名为“抗倭庐”。旧居为清晚期普通巴渝民居,总占地面积2937.5平方米。该建筑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穿斗式梁架。冯玉祥曾携妻子儿女在此工作生活了7年之多。2000年,冯玉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后的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冯玉祥旧居挂牌“重庆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沙坪坝区对旧居进行了全面修缮,进一步充实了“冯玉祥与统战”板块,更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冯玉祥将军一生。

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重庆郭沫若旧居)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

(重庆张治中旧居)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内

(重庆冯玉祥旧居)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

开放时间:9:00——16:30(逢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免费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电力厂旧址

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为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建筑,坐东南朝西北,进门左半部分两层,右半部分为一层。顶部每隔1米开有通风口一个,共18个。内部每面墙体上皆开有通风窗,落地窗上镶有砖质菱形花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为南京短波广播电台,因屡遭日机轰炸,1938年改在重庆建台。1939年2月6日,短波广播电台在重庆正式播音,台名“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同年6月,与中央广播电台中波台合并,统称中央广播电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反法西斯各盟国电台落入日本人手中,该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当时在重庆的国外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发稿。尽管它让日寇深感头痛,并且制订了周密的轰炸计划,但该电台依然躲过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此电台也被外界称为“重庆之蛙”。2017年9月,这处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仅存的旧址,经过修缮之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级别: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沙坪坝区下土湾

开放时间:9:00——16:00(逢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免费

图文来源:沙坪坝区文化委、沙坪坝区旅游局

关键词: 沙坪坝 遗址 人文

   原标题:沙坪坝:人文旅游地图系列一 抗战遗址之旅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近更新
www.cqljszjc.cn 两江新区城市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两江新区城市网(www.cqljszj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7010346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