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猝死频发,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2017-12-23 21:14:14
编辑:
来源:健康
字体:

1995年5月8日,年仅42岁的歌手邓丽君,因哮喘引起心脏病发作于泰国猝死。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病在京猝死。

2005年8月18日,46岁的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在家中猝死,因心脏病发作。

2011年7月2日,39岁凤凰网前总编辑、IT界精英吴征在游泳时因心脏病猝死。

2012年8月27日,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心脏猝死,年仅42岁。

2016年10月6日,知名移动医疗公司“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年仅44岁。

中年人猝死频发

各类猝死事件频频上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猝死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它的最可怕之处在于无法预测、出乎意料。

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发生猝死,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中年的猝死让人无法接受,中年人的健康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猝死

猝死是一种盖棺定论的终结性诊断,发生了才能这么诊断。WHO定义猝死:平素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6小时之内)。

其实猝死并不少见,我国资料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

而中国每年猝死的中青年人数多达55万人,“猝死”看似一把无从防范的“夺命飞刀”,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

从临床上,我们可以把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图片作者:北京急救中心冯庚主任医师)

心源性猝死首当其冲

大部分猝死都跟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其中以心源性居多。美国统计数据表明,心脏停搏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如此等等致死人数的总和。

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原因,我们重点介绍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预防或预测?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顾名思义,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猝死,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 90% 以上。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相当数量的人之前可能没有心脏病病史,即猝死作为首发表现,与猝死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一致。

为心脏提供营养的血管叫“冠状动脉”。若这个几根滋养心脏的关键血管,出现了管腔狭窄、变细、甚至堵塞或痉挛。心脏供血就会大大减少,轻者可出现胸痛(心绞痛)、胸闷、气促等心肌缺血症状,重者则为心肌梗塞。

若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救心丸)无效,则很有可能已经是心梗。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供血中断,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患者常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而猝死。

中青年也可发生心梗

过去,冠心病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冠心病易患因素更多地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目前,40岁左右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已屡见不鲜。

而且没有心脏病史并不意味着没有心脏病,只是没有被检查出来。有的患者表现为偶尔胸闷、气短等难以令人引起重视的症状,例如有些人就是一过性的不舒服,嗓子像烟呛了一样,还有的人是晚上睡着了,一下子憋醒了,自发性的胸闷,或者跟人家聊天或者看电视突然心脏不舒服了。因其之前没有心脏病的病史,所以难引起重视。

有些中老年人虽然没有症状,但其心脏病的潜在危险已经存在了,各种病变都在进行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这都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出现心源性猝死。另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病人,有时也会表现无冠心病症状,因为糖尿病病人末梢神经病变,对症状的感知不明显。

能否提早发现?有哪些先兆?

猝死的发生令人无法接受,人们一直在寻找预防方法和发病的先兆。很遗憾,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办法,我国死亡后尸检比例太低,很多心源性猝死原因是不明的,加上有一部分猝死可能是有先天缺陷或异常的难以预防和检出。

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应从最常见的原因入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然而就最常见的心梗来说,要早发现和预测都是有困难的,一回顾分析发现心梗病人只有大概一半病人早先是有症状的,一半人是突发的。

不过突发的人里面有一半是有轻微或不明显先兆的,主要时先兆太轻微了,很多人不当一回事,觉得一会儿就好,很难引起重视。例如:以前身体“非常好”,早上起来觉得胸口不舒服,一两分钟就好了,在上班途中又难受一阵又好了。

实际这可能就是心梗的征兆,如果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更要注意了。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运动少、生活不规律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更要注意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治疗,重视这些不起眼、不典型的症状。

有些人一心扑在事业上,饮食、作息不规律,应酬多,烟酒多,生活习惯不健康,不注意体检,在这些基础上又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高压状态下,最终积劳成疾。

从这些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猝死的发生是常常有一定的疾病基础,猝死发生时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我们或许可以从避免常见诱因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两方面入手,尽可能降低猝死发生的概率。

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以下常见诱因:

1.情绪激动、如狂喜、惊惧、忿怒、过度兴奋、紧张等。

2.过度疲劳、连续熬夜、长途奔波。

3.超负荷的剧烈运动、疲劳状态下高负荷运动。

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劳,避免情绪激动,这些都是我们能做的改变。俗话说先尽人事,才听天命,这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行为和避免猝死诱因的行为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

学会急救或许能减少一例猝死

一旦发现有人猝死,怎样才能挽救其生命呢?

最有效的办法是,尽早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所以在打120后,您应立即这么做:

安置患者平卧:摆正体位,松解上衣。

心脏按压

●:两手重叠,掌根对准心脏,双臂伸直,按压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深度至少5厘米。

●打开气道: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除去口腔分泌物及假牙,施救者左手肘关节着地,左手掌压低前额,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起下颌骨。

●人工呼吸:

正常吸气后张口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并密闭,吹气时用放在患者前额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孔,吹气时间大于1秒,使胸廓隆起,松手,吹2次。

关键词: 中年人

   原标题:中年人猝死频发,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最近更新
www.cqljszjc.cn 两江新区城市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两江新区城市网(www.cqljszj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7010346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295 911 578@qq.com